奥鹏作业答案 - 分忧网!奥鹏作业,奥鹏在线作业,奥鹏作业答案及毕业论文分忧

奥鹏作业答案,离线作业,奥鹏作业分忧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奥鹏作业答案 >

东大17秋学期《测试技术基础》在线作业2

时间:2017-09-18 16:5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8春奥鹏东大17秋学期《测试技术基

摘要  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并在成功利用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成绩;同时又遇到了十分棘手的深层次问题,从而陷入动力缺乏、歧路徘徊的困境。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围困境的思路,以供学术研究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西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势  成绩  困境  出路
      
         当下,研究西部“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人们所关注的全国性、全局性的“三农”问题,往往包含了非常宽泛、非常复杂的内容。就西部“三农”问题而言,其区域性、特殊性、复杂性、危险性正好表现在:一方面,我国“三农”政策的出台依据大体以东中部省(市、自治区)的“三农”现实为蓝本,人们对西部“三农”的研究总体来说是不够深入的,国家“三农”政策所体现的西部特点和西部发展规律必然相应减弱;另一方面,国家的一切 “三农”政策只有结合西部“三农”的实际来贯彻,才能真正有利于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西部相对的经济文化封闭性、落后性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的对中央政策的盲从和教条式理解的倾向却相对严重得多。笔者由此认定,西部“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在西部实事求是地落实中央的科学决策,而且有利于全国其他地方借鉴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全国性地整体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奠定科学基础。
 
      2007年4月14日,笔者带领重庆师范大学5名研究生赴C市Y区L村与S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课题进行调查。我们采取现场参观、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党的建设、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材料。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实地调查中亲身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党中央的惠农政策,高度赞扬党中央,热爱胡主席、热爱温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农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总体说来,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优势,并在成功利用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同时又遇到了十分棘手的深层次问题,陷入某种动力缺乏、歧路徘徊的困境。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定这些问题大都是带有全局意义的西部普遍性问题,并提出若干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围困境的思路,以期有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益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地说来,任何地方、任何农村既有自己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当然也存在许多先天性的缺陷和不足。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科学地而不是武断地认清自己的优势,是一切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扬长避短,全力弥补不足,则是一切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查我们强烈地感到:农村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物质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L村与S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自然、地理优势为他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发展条件。
 
      L村距Y城区16公里,距C市区79公里,交通便捷。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 1492户,总人口5101人,其中移民14户,共计66人。劳动力人口3718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474人。全村国土面积7.9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7亩,水田面积2518亩,旱地数969亩,林地面积3107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左右,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115元。L村有丰富的煤炭、木材、石材资源,村内企业涉及煤矿采选、加工、冶金铸造行业。全村共有企业14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6家,其中3家是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大型企业。木材资源以马尾松、杉树、竹料、杂木为主,共计3000余亩。石材资源方面,目前已形成10000立方的片石、条石年产量。全村建有村级公路7条,其中水泥路1条,4.5公里,泥结石路6条,8.1公里;社级公路10条,7.6公里。
       
      S村属于城区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1364户,4100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掌握的材料不是十分详细。时年36岁的S村党总支书记胡贤亮同志,2006年9月曾经学习考察过华西村。通过与他座谈,得知该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他们与四川红顺煤业联合经营合办了两个煤矿,本村就业人口在1000人以上;另外还有一个采石场,就业人数30人,一个砖厂就业人数50人,效益也很可观。S村背靠张艺谋名片《十面埋伏》的拍摄地茶山竹海,山好水好,C市政府决定在此筹建一个大型水库,作为解决Y城区用水和防治旱灾之用,目前大坝建设基本完工。于是胡书记据此果断决策,反租倒包土地1000亩,以土地入股,招商引资建设一个大型生态旅游观光实体。目前已经签定8个引资合同,总金额达到5000万元,其中已有两户企业的合同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动工。
        
        二、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绩
        
        L村与S村在Y区政府以及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实实在在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现代规模农业初现端倪;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稳步发展;运输业、旅游业、煤炭采掘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等等。集中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值得外地借鉴:
 
        1、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全面规划。L村根据本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现有产业基础的实际,确定了以煤炭开采、渔鸭业立体养殖、山羊养殖、中药材金银花、生态农业观光花木种植等作为主导产业。S村通过多方论证,制定了S村新农村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生产发展为前提,以增加收入为目的,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L村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基地规模生产,培育蔬菜、鱼鸭立体养殖、生猪养殖、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同时发展以煤矿产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全村2400人的劳动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S村人均收入远远超过C市4000元的水平,达到6500元。据煤矿统计,2006年村民从煤矿支取的劳务费用在700万元以上。调查表明,目前S村村民存款1~10万元户数占村民的80%,10~50万元户数在200户以上,50~100万元户数在10户以上,100~500万元户数有5、6户,500万以上资产的有1户,他拥有3辆“重庆~成都”的大型客车和2辆市区的长途客车。
 
        3、土地流转发展迅速。调查表明,纯粹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已经日落西山,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劳动,从经济帐算下来基本收支相抵,成为“杨白劳”;而土地流转不但没有削弱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反而因产出的增加和农村收入的提高得以加强。L村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土地流转全面扩展,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在L村,农地流转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从农民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高效种养殖业。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的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同时造成了更多剩余劳动力。在这一问题上,L村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转移剩余劳动力。
 
        4、现代规模农业已初露端倪。就L村而言,水产养殖从2005年的200亩已经发展到了30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葡萄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在靠山的贫瘠土地上试种中药材金银花50亩,试点成功后准备在贫瘠靠山地区推广,并以此发展金银花露深加工;生猪养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争取在2008年建成优质瘦肉型猪生态养殖小区;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基本形成以采摘时令蔬菜、水果、垂钓、观光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业。S村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也在运作“大手笔”,如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合同资金达到5000万元;通过反租倒包建立了3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业主已经完成投资500万元。在现代农业出现的同时,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也有发展。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S村,2006年通过“国家财政出一点、地方财政补贴一点、农民自己筹一点”的办法,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现全村已有90%参加了医疗合作,解决了农民以前“小病拖,大病死”的问题。一个叫周成碧的71岁老大爷告诉我们,他们现在买药都可以报销50%,大病买药则可以报销70%。在L村还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新机制,启动了“以集中供养为主体,五保家园为依托,分散供养为补充”的五保供养新模式。目前该村正在修建10套“五保家园”,集中供养本村的17户“五保户”;同时正在兴建32套“灾民房”,以解决村民因重建房屋和房屋垮塌时暂无住所的困难。
 
        6、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在调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两个村庄都存在移民问题,L村是接受三峡移民,S村是C市修建水库而解决本村的移民问题。但是,移民都支持修建水库,认为建水库不仅有利于解决干旱和城区的引水源问题,而且为他们的发家致富提供了新的契机。笔者的研究表明,移民对于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影响,关键是我们基层干部要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以移民安置为契机来重新“洗牌”,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和进行生活区域规划、调整、美化、绿化,通过不同乡村文化的融合来提高文化品位,从而最大限度夺取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L村34岁移民的汪素平家,我们感受到200多平米的住房宽敞明亮、家具整洁,并拥有冰箱、彩电和洗衣机,他还开了一个休闲茶馆和一个小商店。另一个32岁的陈淑华则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办起了红白喜事服务队,在村民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示范、引导作用。无疑,三峡移民在伟大的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强不息、开放开拓的精神,为L村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当然,移民迁徙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移民搬迁资金全部用于建房屋,发展生产资金出现短缺,限额为2000元的小额贷款难以解决问题,还需要村委会帮忙;在同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融合上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比如,他们开的茶馆,就只有移民来休闲和消费,其他当地村民则很少来。
 
        7、村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L村党支部有党员134人,S村党总支有党员105名。2个村的党组织健全,领导有力,坚持政治学习,广大农民党员对于*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有很好的认识,许多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境
        
      不可否认,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十分棘手的深层次问题,从而陷入某种困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这些问题将是困绕西部新农村建设最顽固的“拦路虎”。诚然,单是口头回答这些问题,或者单从理论上阐述这些问题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笔者提出这些“简单”的现实问题,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醒千百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重视这些问题,并如何从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解决问题。笔者以为,只有实事求是地直面这些问题,并在牢牢把握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具体地、创造性地拿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1、西部新农村建设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还是要村容整洁?
 
      答案是:发展现代农业优先于村容整洁;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优先于村容整洁;村容整洁一定要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础上;村容整洁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但是归根到底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水到渠成之事;基层政府不能借“村容整洁”来大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村容整洁”不得妨碍发展生产,不得妨碍发展现代农业。
L村与S村搞“村容整洁一手硬,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手软”的特征十分突出。他们都已经具备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条件,包括运输业、煤炭采掘业、葡萄种植、金银花种植以及金银花露生产线、水库旅游业开发等等在内的产业化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正需要多方支持和资金投入。但是另一方面,为了“村容整洁”,镇政府与村集体出大头,农民出小头(我们调查到的农户说他一户就投入了3000元左右)联合打扮村民房屋外观的“乡村清洁工程”却在如火如荼开展。S村90%以上的农宅经重建或改造翻新,多为2层砖房;L村通过 “一建三改”(即修建沼气池,改厕、改水、改厨)、环境整治、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外观的漂亮相比于农民室内的暗淡无光,显得极其不协调。可见,农民为了村容整洁必须耗钱耗物,而发展生产却要进行小额贷款,甚至难以贷到。这种新农村建设的“务实”工作,虽然也算是“合民心,顺民意”,迎合了农民消极的虚荣心,却实在是劳民伤财而农民不得实惠的一种做法。
 
        2、西部新农村建设以基层政府为主体,还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
 
        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才能顺利推进。其中,政府的努力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是两种最基本的力量。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新农村建设是以政府的推动为动力,还是以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为动力?是以政府为主体,还是以农民为主体?是合理引导农民、科学规划农村,还是诱逼农民并随意去裁剪农村?这是摆在西部新农村建设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决定着西部新农村建设是惠民工程,还是政绩工程的大问题。答案是: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适当有所作为,主要的工作是正确引导、科学规划;但是一定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好群众疏导工作,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L村与S村都是煤炭资源型富裕农村,煤炭资源的开采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了支柱作用;同时,作为Y区的新农村建设的模范试点,其新农村建设主要靠政府的强力在推动,主要的资金来源都有政府运作的痕迹。这种“典型”相对于一般没有资源优势的普通农村甚至贫困农村而言,它的示范性、普及性和学习的可操作性在哪里?基层政府能否对于一切其他行政村都实行“一碗水端平”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如果这种典型起不到示范作用,又不能实行公平的政策扶持,其必然结果只能造成“穷村更穷,富村愈富”的差距扩大。
 
        3、西部新农村建设是要锦上添花,还是要雪中送炭?
 
        这个问题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涉及。答案是:具备优越发展条件的农村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政府也可以为他们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但是不能忽视自己应有的反贫困任务;农村自己在搞好整体规划和谋划全局发展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L村新农村建设选择以点带面的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把集体经济和基础条件较好、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紧邻场镇的堡家楼社作为试点来推开。为此,镇政府还拿出10万元支持堡家楼的建设,镇商会无偿捐赠3万元,村社集体出资30万元,社员投资投劳10万元。通过多方筹集到的50余万元资金,基本保证了该社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但同时在L村,调查显示村委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这个村难得发现的贫困户。进屋落座后,只见瓦屋顶上有稀稀疏疏七、八个漏缝,太阳光从这些缝隙里钻进来,映衬着阴暗的四壁、坑洼潮湿的土地板,以及乱七八糟堆放在房内的杂物,显得特别刺眼。突然,我联想到L村豪华气派、宽敞明亮的“公共服务中心”,心里不由得泛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这个家庭的丈夫叫任德华,58岁,现在患有哮喘病,每年耗费医药费1000多元;女的叫曾庆节,57岁,曾经在23年前患过精神病120天。他们还有一个80岁的老奶奶曾宪维,她很健谈。他们向笔者诉说,现在家里的这一点水田,一年抽水耕地、农药化肥种子的购买要花1700元,另外请人耕田50元/亩,收割以后请人担回家也要花钱。这样一年下来农业基本没有收入!笔者分析,造成他们一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因病致贫;第二,能力低下,不懂技术和经营管理,甚至连收割好在稻田的谷子都不能挑回家,要花好几百块钱请人才能弄回家;第三,两个儿子长大成人,都离开他们独立生活,基本没有给赡养费,其实他们也不想要,儿子们并不富裕。富裕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里竟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现象,那么普通村与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境况会是什么样子?再者,这种锦上添花、雪中不送炭的做法,是不是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4、西部新农村建设是要减轻农民负担,还是要减轻基层财政压力?
 
        这个问题还原到现实中就是:新农村建设是以官为本,还是以民为本?回答固然可以响亮而简单,实施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基层政权作为一级政府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实事,但同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在传统体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为民谋利还是与民争利的矛盾就会时有发生,甚至在局部地方或特定时段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调查中,我们在学杂费减免问题上深刻感受到这一矛盾的存在。
 
        S村33岁的村民陈元财在城区开面食夫妻店,有一个11岁的女儿上小学。当我们问到学杂费是否全部得到减免时,他一方面不假思索、毫不迟疑的露出喜悦之色,回答说“是”;但是又解释说,往年每年要缴纳400多元的学杂费,今年只交了160元,境况好多了。这种说法显然告诉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学杂费“全部免除”,而是有所保留,只是“部分免除”!这不由得使笔者联想到2007年2月23日在C市X县城关镇凤凰山麓的三脚村进行调查时得到的情况:一名中学生拿出学校发的《致家长的一封信》中清楚地印着“Z镇中学二00七年春期交费一览表”,并在信的落款处加盖了学校公章。我为了防止记录有误,特地回到镇上把《致家长的一封信》复印下来以备研究之用。Z镇中学二00七年春期交费一览表清楚地告诉我们,初一学生今春要交纳312元学杂费,初二是259元,初三是268元,住宿生另交住宿费35元!温总理在2007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1]既然中央政府已经为全部学杂费“买单”,那么,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到底做何使用?看来,总理全部免除西部义务教育学杂费的要求实际上没有完全得到贯彻执行,甚至这种阳奉阴违、欺瞒上级的做法还相当普遍地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教育部应立即成立相关的学杂费稽查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等手段,坚决把温总理对于农民的关怀、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关注落到实处。至少,这种硬性措施在当前1、2年内是完全有必要的。
 
        附表:Z镇中学二00七年春期交费一览表

级 必购资料费 自购资料费(住宿生另交住宿费35元) 合计
        书本费         作业本费         教辅费         民族服装费         引水费         学具费         素质报告手册费
        七         150         25         35.50         65         30         3.50         3.0         312.00
        八         150         25         47.50         0         30         3.50         3.0         259.00
        九         150         25         56.50         0         30         3.50         3.0         268.00

        
        5、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依靠是国家政策和政府扶持,还是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
 
        答案是: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国家政策倾斜和适当的财政支持,但是归根到底要靠西部人民和干部发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要靠充分发挥西部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调查表明,许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把自己的脱贫致富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济上,甚至还有人在装穷来骗取政府的救济和扶持。笔者深深觉得,西部农民解放思想的任务依然严峻,思想不解放仍然是困绕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精神枷锁。然而有趣的是,基层群众的这种下意识“期盼”与一般干部甚至高层干部通过哲学思辩精制而成的“等靠要”哲学,竟然相互映照、互相呼应。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农村建设的“循环”现象:农民寄希望于小政府,小政府寄希望于大政府,大政府寄则希望于中央政府,而中央政策则要“顺民意”;结果这种“等靠要”思想上下依存、上下通气、上下鼓励、上下互动,上行下效而演绎成为一种自己不能知觉的“等靠要”文化,成为影响面很大的“天经地义”的西部开发观!日前,有公开发表的署名文章称: “如同小孩要快速成长必须增加营养一样”,“C市的成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依靠外部资源的输入。”[2]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都要依靠外部资源的输入。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输入”是消极等靠要,还是通过自己人民的智慧去努力争取,去引进和消化,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并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前者可能就是C市;后者则是日本、上海、深圳,等等。这里折射出西部大开发的思想观念大讨论:是依靠中央政府的支持来开发西部,还是把最终依靠力量建立在西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基础之上?我想提醒一切西部人:任何外部资源的输入都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任何等靠要思想都只是有害于自己的发展而已。西部开发的一项当务之急就是思想解放,抛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中央在加大物质扶持力度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西部的“精神”扶持,对于“等靠要”思想一定要坚决进行教育和转化。
 
        6、西部新农村建设是要培养当地人才,还是要引进外来人才,尤其是高学历、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这个问题是与上个问题性质一样而答案却可能截然相反。答案是:既要提高当地村民自身文化素质,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管理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建设新农村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坚强后盾,也是任何好心的外援绝对不能忽视的一项根本原则;又要大胆引进关键性人才,甚至引进竞争机制;同时,鼓励有成就有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人才问题。一方面,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调查表明,L村与S村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主要条件,具备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规模农业腾飞物质条件,只要具有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就可以实现现代农村经济的腾飞。他们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真可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然而当下眼光狭窄、文化素质相对落后的农民很难具备现代规模经营的气魄和眼光,因此,解决“东风”问题必须靠“借”,靠引进。引进人才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是不言而喻、迫在眉睫的。但是,农民天然的排外思想、狭隘意识会使他们反问:自己村里就已经面临强大就业压力,难道还要到外边高薪聘请能人来抢自己的饭碗吗?肥水能入外人田吗?
 
        7、西部新农村建设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环境保护?
 
        答案是: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经济经济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农村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必须同时是生态平衡、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凸现。在L村,我们看到穿村而过的小溪流已经浑浊不堪,清水变成了黑水,不可能再有鱼类生长,当然也不可能饮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由此也表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四、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新农村建设的困境,折射出过去“大跃进”运动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浮夸、造假、盲目冒进、急于求成、违背民意等做法的影子,反映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和县乡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相应配套的思想、观念、意识等过时的精神体系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呼唤着县乡政府管理体制和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人们也许会反问:你是不是在故弄玄乎、危言耸听?我们怎么就感觉不到?难道发生了过去“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天灾人祸?确实,这种泛起的沉滓实在没有造成像过去那样强烈的祸害,或者说纵使有之也是极为“轻微”的,轻微到人们只见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而对潜在的危机可以感觉良好、忽略不记的地步!这是因为:其一,近30年的农村改革开放成果的雄厚实力,至少暂时或今后一段时间能支撑和承受这种打击;其二,国家财力今非昔比,已经具备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强大实力,国家一年强过一年的财政扶持很大程度上掩盖和抵消了这种冲击和震荡;其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浮夸、造假、冒进、急性、违背民意等错误做法只是局部性地而非全局性地、部分地而不是整体地得到重复和激活,只是死灰复燃而无燎原之势的主客观条件;其四,中央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上是头脑清醒的,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没有发生象过去那样的决策失误。但是无论如何,笔者对这种做法的基本结论仍然是:放任自流,久必生患!
 
        充分认识到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和县乡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中之重,是真正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前提!S村的移民问题的处置就典型体现了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调查的综合情况告诉我们,由于S村水库的修建是C市政府的决策,市政府对移民的支持力度远不及中央政府之于三峡移民。基层政府在落实市政府移民工作政策时存在着打折扣、区别对待、不给移民知情权、疏导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由此曾引发了移民到区政府上访并造成小规模冲突的事件。移民的补贴分为农转非和保留农村户口两类:农转非的移民一律以10,800元/人买断一切;保留农村户口的移民则拥有少量土地,按照每人50元/月标准补贴生活费。如,42岁的村民移民罗顺清,家有2个儿子:一个20岁,在安徽农业大学上学;一个17岁,正在上高中,他们俩农转非。81岁的父亲仍然健在,于是3个“大人”保留农村户口。水淹库区占去了他家大半土地,而且是最富庶的水田,剩下的土地也只是高坡上的贫瘠地。全家农业收入也就1000左右,还不够吃饭,维生主要靠到煤矿打工。罗顺清还反映移民的房屋补贴存在区别对待的情况:他们一社的村民人均房屋补贴只有⒈2万元左右;而由于村“领导”在二社,有他们从中竭力“运动”, 结果二社村民人均补贴超过了2万元。
 
      毫无疑问,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乡村治理体制和县乡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这种旧的管理体制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因为,中央一切合理的政策、科学的规划、美好的蓝图都得最终靠基层来执行、来落实,如果这种管理体制不改革、不创新,再科学的政策都会被歪曲、再美好的蓝图都只是海市蜃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弊病丛生的传统乡村管理体制不变,而新农村建设仓促上马,就难免使之陷入困境。这就象工艺流程未变,产品的规格和型号就必然不可能更新一样。
 
        从良性循环的角度而言,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又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同新农村建设生死相依、荣辱与共,改革成则建设成。但是,我们要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特点来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正是由于旧的体制弊端窒息了新农村建设的生机,是许多“三农”问题的策源地,我们不得不确认: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反而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成为当前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枢纽。但是,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确实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是全部农村改革的攻坚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上不可绕越的核心“堡垒”,是决不能单凭主观想象和意愿就能剿除的、凶恶的“山大王”,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准备在新农村建设上实实在在打一场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持久战。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不久,出现了一种全国性的新农村建设怪现象,人们把它称为“下头不热上头热”。对照于20世纪7、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对照那种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许和衷心拥护的万民欢腾景象,我们一定要深刻反思我们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不能在想象和热情中去建设新农村,这只能使新农村建设形式化、表面化,其必然结果只能是上头领导头脑发热而人民群众反映冷淡。但是,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久停留在“下头不热上头热”层面,那么,她的前景将是十分可怕的,失败的结局将会像迎面扑来的冰山一样难以躲避!
 
        在把握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的同时,还有以下几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一,需要从实践的意义上让农民真正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含义。中央文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比较抽象;一些地方政府理解的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它看作是捞取政绩的一个新机会;而许多农民则很难从自身的切身利益来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含义和必要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者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大相径庭;第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主要的、有限的资金不应该浪费在“村容整洁”上,而应当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把传统产业转向现代规模农业,实现农村生产的革命性飞跃。这一结论正好印证了2007年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的科学论断;第三,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小农意识,树立现代规模农业意识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决定性作用的意识;第四,改变和调整新农村建设政绩评价标准,使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参与“制假贩假”和支持“制假贩假”,并严查和打击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假贩假”!
 
        得出以上这些结论,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第一,简单的经济扶持可能让我们感觉良好地过高估计新农村建设的成绩,但实际上新农村建设很难说有大的实质性的进展,也远没有取得最终的决定性胜利;第二,管理民主虽然方向性地解决了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却并没有切实抓住新农村政治建设的要害。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农民缺乏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在于农村民主制度和形式的不完备,也不在于农村封建主义残余和小农意识的强烈,——虽然它们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地严重存在着,——而是农村治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陈旧。一些基层政府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上忽视或隐藏了民主建设的最大阻力,而采取避实就虚、捏轻绕重的逃避路线,搞了一大堆的“假大空”来应付上级、应付群众、应付监督、应付舆论;第三,生活宽裕只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延伸,村容整洁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形式。用外在形式而不是内在本质属性来规定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已经误导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使那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偏离正确轨道而步入形式主义的歧途;第四,总之,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建设,核心难题是以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治建设,长远的根本保障是以教育、科学、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的文化建设。
 
        因此,笔者在这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如下深化和调整:一切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农村经济建设,全力开展以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实施以教育、科学、文化发展和思想解放为内容的农村文化建设。
        
      *本文主体部分为孟志中带领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2005级研究生潘家玲、苏燕、付其运、邹建平、马世荣,在集体调查的基础上由孟志中执笔写成,另有少部分内容为孟志中单独调查获得的材料。5名研究生对本文写作都做出了贡献,但文责由孟志中单独承担。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7-03-18-01﹒
        [2]周旬、何关银﹒从国家和民族的战略利益实现的逻辑,看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和发展﹒重庆日报﹒2006-12-04-06﹒

(责任编辑:admin)要这答案加QQ:800020900 或加微信:q800020900 获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