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 - 分忧网!奥鹏作业,奥鹏在线作业,奥鹏作业答案及毕业论文分忧

奥鹏作业答案,离线作业,奥鹏作业分忧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离线 >

中石油华东《化工安全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

时间:2017-09-18 17:4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化工安全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1.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行业环境趋势分析,提示了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矛盾,进而提出了保障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础战略。文章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呈现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敏捷制造趋势、资源刚性约束与经济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循环制造趋势、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等三大趋势;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性服务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思想认识制度供应滞后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等三个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在矛盾;文章归纳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主次明晰的国家政策扶持战略、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集群战略、面向全球相关产业的共赢型竞合战略等四个战略,应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环境分析;结构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33-04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把制造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长率稳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我国来自制造业的财政收入也在50%以上,制造业创造了我国接近3/4的外汇收入。但是,在我国成长为制造大国的同时,并没有水到渠成地成为制造强国,相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其粗放发展模式面临着现实挑战。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外因素进行趋势和结构分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一、影响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能源资源危机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三个明显趋势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敏捷制造趋势
  敏捷制造是制造企业通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力、资财、技术、管理经验等各类资源的快速配置,以最快方式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以最节约资源的方式完成产品产销、体现生产价值的制造过程。敏捷制造的核心是制造企业凭借信息技术对现代复杂、动态环境的高度适应与应变,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生存发展能力,贯穿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个性营销的全流程。
  目前,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也给制造业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增添了具有颠覆意义的新活力,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装备、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都与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了对接和融合,当代制造业的新貌正在凭借信息技术被日益清晰地刻画出来。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技术方面,表现出从单项技术突破向异地设计、系统仿真、整体规划、虚拟装配、数控加工、质量检测等的集成化、虚拟化趋势;在制造业的生产装备技术方面,表现出能够极大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精细程度的智能化、精准化趋势;在制造业的企业营销管理方面,表现出依托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个性化、网络化趋势。所有这些趋势,经与当代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塑造出了制造业整体发展的敏捷制造总趋势。
  (二)资源刚性约束与经济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循环制造趋势
  制造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主导进行的物质资源形态转化过程,人们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自己生产、消费的各类产品,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是制造业生存发展的前提,自然资源供应是任何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天然约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煤荒”、“电荒”、“油荒”等时有所闻,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日益影响到了我国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接近了资源供应的刚性约束边界。资料表明,我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以2006年的消费水平计算,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供使用6.38年,世界平均水平为40年,天然气可使用44.04年,世界平均水平为70年;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属于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加上我国制造业一直以来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资源瓶颈效应十分突出[1]。
  目前,资源约束压力已经迫使世界各国制造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制造便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趋势[2]。以日本为例,通过推进循环型社会(即控制消耗天然资源,尽量减轻环境负荷的社会)建设,确立了新的废弃者责任(扔掉废弃物的人应承担对废弃物进行诸如分类等适当处理的责任)和生产者责任(生产者对于用过的其生产的产品,当产品废弃后要承担对该产品进行再利用、再商品化和处置的责任))理念,并用立法形式加以强化,有效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向循环制造的升级。此外,在环保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代,循环制造也是绿色制造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
  自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统治世界经济200多年的工业经济旧貌正在面临着时代变革,世界经济越来越体现出服务经济的特征。就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柱——制造业而言,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它与现代服务业的日益融合,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使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中心环节开始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基于产业或价值链的分工关系,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共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边界已经模糊。
  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如外购、分包等)不仅促进了本产业、本部门的价值增长,而且也内在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过程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黏合剂、推动力。资料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转向了服务业,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在不断加大,1980—2005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6%上升到68%,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发达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3%。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3],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十分显著。
  二、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内在矛盾。
  (一)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性服务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伴随着全球制造中心从发达国家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日益成长壮大,一些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制造的多种产品在产量上位居世界第一,出口到全球各地,2007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受到来自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规律看,尤其是得不到来自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充分支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按照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服务业比重曲线呈现一种“哑铃型”态势,即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相对于很低的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比重比较高;随着工业化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会有所下降;之后随着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占比重将再次升高。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高达70% 以上,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然是“配角”,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对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形成负面影响,尽管在我国制造业的一些领域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但由于“产前”、“产后”服务业领域的低效率,使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受到抑制,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性服务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4]。
  (二)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
  以我国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或各个企业、产品为分析界面,可以发现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我国许多制造业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也就是“微笑曲线”的中部,附加价值低,缺乏产业话语权,不仅受制于“微笑曲线”左、右两部分的研发和营销,而且对国外现成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这种状况难以支持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处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当前世界制造业的利润低,全球制造基本供过于求,因此,制造业企业的赢利与竞争趋势必然是打破所处“微笑曲线”中段位置的获利低位,向左端或右端的获利高位寻求发展。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在国际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和制造企业按照价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目前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高端位置,它们转移出去的主要是传统制造业,留下的主要是现代制造业,尤其是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转移的接受地,我国改革初期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的良好初衷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功,我国制造业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前世界制造业日益呈现出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特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应该依循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发展方向,尽快摆脱“三来一补”、代工贴牌等旧有模式,强化制造业的创新和服务意识,突破对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依赖,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三)思想认识、制度供应滞后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前所述,无论是我国的制造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这种成就主要是基于自身产业成长的纵向对比,就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思想认识原因仍然广泛存在,由于受到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服务”、“重消费性服务轻生产性服务”的观念影响,很多人仍然把服务业看成是商业、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行业的简单集合,只见服务业的消费特性,不见服务业的生产特性,或是对生产性服务业认识不足,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发展,进而也影响到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我国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充分且完善的制度安排。制造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的制造业企业的具体运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业企业会根据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根据政府制度供应的情况,在企业盈利目的的驱动下,理性进行投入、产出比较,自觉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制造业的旧有制度环境也需要得到优化,一是加强有利于各种企业平等进入制造业并进行有效竞争的制度供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量;二是加强促进环境保护与技术创新政策的供应,使科技进步能够朝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迈进;三是推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引导发展绿色制造,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清洁利用,保障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选择:构筑时代、区域特征鲜明的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更好完成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造业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首当其冲。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道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没有大量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职业技术人员,制造业的任何发展都会流于空谈,只有把人才资源当做竞争制胜的第一资源,给予高度重视,引导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向制造业的流动,充分激发和挖掘人的个性化潜能,主动适应全球制造业市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化、国际化、创新化要求,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原来的劳动力优势向技术创新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优势的转变,进而形成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附加值高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更进一步,我国制造业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实施,不仅表现在上述制造业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更表现在全社会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上,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都建有完善的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在内的多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大批熟练掌握先进制造理念、工艺和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通过他们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形成并不断强化我国制造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形成主次明晰的国家政策扶持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众多客观外部条件约束和内部结构升级压力,我国制造业各领域的发展已经基于市场力量的调节出现了领域、行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制造业的优势领域、行业正在形成崛起,一些丧失市场竞争能力的领域、行业也正在被淘汰,出于对市场力量的敬畏与遵从,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推行制造业全领域的齐头并进和全面领先。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既要有效发挥市场的内在驱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就产业整体而言,国家要尽早明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关注领域和一般领域,在政策供应上给予区别对待,引导形成在全球制造业范围内的比较优势领域和行业龙头地位,正如美国的飞机研造、德国的运输机械研造、日本的电气机械研造等等一样,我国也应在明晰的国家政策扶持战略引导下,形成自己制造业的特色和领域绝对优势。事实上,我国在这一方面已有行动,比如,2006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就确立了16项装备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部门正在逐项研究进口关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但这还不够,就我国制造来整体来说,国家应尽早出台总体发展规划,详尽描绘基于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前景,以明确细致的国家政策扶持引领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
  (三)形成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集群战略
  世界经济发展事实表明,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发达国有的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已经占到总就业劳动力的60%以上,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对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5]。如前文所述,由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关系,也由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呈现利润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则呈现利润递增趋势,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战略本质上就是对人类社会由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大趋势的适应,也是对多重产业集群这一世界性经济发展新趋势的适应。多重产业集群会在集群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降低创新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更快转移与扩散。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对世界经济及产业发展形势的客观研判基础之上,“跳出制造业规划制造业”,将产业竞争的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并保障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形成面向全球相关产业的共赢型竞合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日益变成一张以经济、信息、技术乃至政治为连接纽带的庞大关系网络,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和产业企业,都成为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它们彼此之间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制约;任何国家地区的既有优势、既有优势产业及产业领域现状,都是特定时段各方面力量的动态平衡,各产业及产业企业的存在合理性只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创造,维护发展这种合理性的战略手段已经不再是打击对手能力、削弱对手实力、蚕食对手市场的传统竞争,而是竞争合作,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这种全新的竞合理念,日益成为引导21世纪产业领域和产业企业实现资源全面共享的首选战略。竞合战略,亦即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来获得竞争优势或战略价值的战略,其实质不仅是要实现产业或产业企业的优势要素互补,同时增强竞争双方的实力,而且是要通过战略实施,促进产业或产业企业的动态市场竞争地位形成,在正视竞争对手存在并认可其存在价值的同时,通过与竞争者的合作将共同拥有的市场持续做大,实现对产业市场的共享和在产业发展中的共赢。我国制造业及制造业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主动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学会与全球竞争者的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赢得自己在世界制造业市场中的应有位置。
  
  参考文献:
  [1] 王月红,雷孝平.资源约束与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J].商业时代,2007,(23):85-86.
  [2] 路甬祥.21世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机械工程师,2005,(01):9-13.
  [3]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04):22-29.
  [4] 杨仁发,张爱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08,(06):75-77.
  [5] 但斌,钱文华,刘利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2):97-99.
  
  [作者简介]陈丽新(1967—),男,甘肃环县人,法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企业管理、公司战略等。
 

(责任编辑:admin)要这答案加QQ:800020900 或加微信:q800020900 获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